“大学开讲了”第五季第10期--中国古代文学的悲剧意识及消解

发布时间:2018-11-22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11月21、22日第五季第十期《大学开讲了》在多媒体1-3顺利举办!本期《大学开讲了》由专业菠菜导航官网文法系副教授尹邯平老师开讲中国古代文学的悲剧意识及消解,尹老师在讲座中通过列举李白、李清照、杜甫的事例,详细为同学们讲解古代诗词中古人所感悟吟咏的生命特质。

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他到底有什么才华呢?他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用我们今天的认知观念来说,就是对宇宙和人类生命起源的追问。在惜春、伤春、悲秋、送别这些传统主题的表达上,其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感知,共同的生命律动,那就是对于人生苦短的无奈,或珍惜、或感伤、或徒叹无可奈何。

李清照的独怆然而涕下:“独酌无相亲”;“独坐幽篁里”;“百年多病独登台”;“斯人独憔悴”;“独钓寒江雪”;“凌寒独自开”;“谁见幽人独往来”;“独往湖心亭看雪”……在这一个又一个的“独”字中,我们能感受到她的诗词不过都是一些甜蜜的哀愁,但你可知道她的孤独?我们只看到了他们伉俪背书赌茶的那份优雅,却没有品味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那份孤独与愁苦。生命中有些状态很像孤独但其实不是,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那是特定情境中诗意的自我与本我对话,那叫享受孤独。杜甫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些对审美客体的“大”的描写,就都有那么一点神崇拜的潜意识在起作用,而“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这种豪迈,则又是圣人崇拜意识的介入了。

尹邯平老师用幽默风趣的讲课方式,把看起来枯燥乏味的中国文学讲得通俗易懂,让同学们听出了其内在的有趣,也提起了同学们的兴趣。悲情呜咽,这是一个千古愁,若想消解,这既需要思想认知的突破,也需要情感乃至宗教哲学层面的超越,若像孔子那样,“不知生,焉知死”,一味回避也不是办法,它需要一个全才的文化巨人,要有儒释道兼收并蓄的思想理念,坎坷挫折的人生体验,乐观达观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

我们现在终于明白了,古诗词中,不论悲秋也好,伤春也好,都无不律动着同样的音符,那就是在观照日月星辰、江河湖海、山川大地的时候,反观生命自身而对生命形成的感悟,临水、登高、饮酒、问月、送别、怀远、闺思、悼亡等等,都是对生命咏叹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

生命因美好而被珍惜,被歌颂,也因为短暂渺小孤独等等而令人哀伤,但既然我们承认了某种规律的不可改变,在认知态度的转变后,定能感受到些许暖意吧!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wt